立即下载
跑者投稿(6)| 江湖行记 —— 我与岳阳半马的风月同天
2025-04-21 20:06:03 字号:

图片

江湖行记 —— 我与岳阳半马的风月同天

作者:F20484 唐琳

晨雾未散时,君山的轮廓便从洞庭的薄纱里浮出来。江风裹着湿润的水汽,轻轻拍在脸上,像一句未说出口的叮嘱。我立在 “守护好一江碧水” 展陈馆前,望着两万人影在熹微中攒动,忽觉这江湖之大,竟也能缩进一场奔跑的约定里。

图片

一江水,万顷波

七时三十分,枪声破空。人群如春汛时的江水,涌向那条被称作 “最美江湖岸线” 的赛道。沥青路面平坦如镜,脚步落下时,竟生出几分踏浪的错觉。过君山岛,江豚湾的水波将朝阳揉碎了撒在眼底,麋鹿苑的芦苇荡沙沙作响,仿佛替沉默的生灵喊出一声 “加油”。

赛事的贴心从一开始便彰显无遗。赛前发放的参赛包,给我们运动员准备了两套衣服,还有营养补给,细致入微的关怀让人心生暖意。这不仅是对选手的尊重,更是赛事方用心的体现,让人还未开跑,便充满期待。

我跑得不快,却稳。十公里处,补给站的志愿者热情地递来一杯水。简单的补给,却在那一刻给了我极大的能量补充。丰富的补给站设置,从 5 公里后每 2 公里一次,饮用水、电解质饮料、水果、能量胶、巧克力一应俱全,为选手们完赛提供了坚实后盾,让我毫无后顾之忧地奔跑在赛道上。

桥与楼,古与今

洞庭湖大桥横卧如龙脊,十公里的钢筋铁骨第一次成了马拉松的琴弦。风从湖心卷来,掀起衣角,也掀动了桥上悬挂的彩旗。脚步声、喘息声、心跳声,皆被这浩渺的江湖吞没,唯剩桥身微微震颤,似在应和两千年前范仲淹笔下的 “浩浩汤汤”。

半程的终点是岳阳楼。远远望见朱红的飞檐时,恍惚间竟分不清是人在奔向楼,还是楼在俯身迎人。巴陵广场上,观众们的呐喊如潮水般漫过耳际,有老者拄杖而立,孩童骑在父亲肩头挥动小旗,连卖风干鱼的摊主也歇了生意,倚着竹筐喊一声 “妹陀,搞起!”—— 这市井的热闹,竟比楼阁的庄严更教人眼眶发热。

图片

两分钟,一生念

最后三公里,腿似灌了铅,呼吸碎成凌乱的鼓点。体力的消耗让我几近极限,脚步也愈发沉重。这时,我看到一位同样奋力奔跑的跑者,他步伐坚定,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衫,但眼神中透着坚毅。在与他并肩的瞬间,他对我说:“加油,坚持住,我们一起冲!” 那简单的话语,却仿佛注入一股力量到我身体里。

冲过终点时,计时牌定格在 2 小时 18 分 —— 比往日快了整整两分钟。抬头,岳阳楼的匾额在暮春的日光里泛着金晖。这座看过千年离骚的楼,此刻也见证了一场凡人的破茧。赛后,还有冰水池、按摩等服务,让疲惫的身体得到了很好的放松。而且选手还可以凭借号码布免费参观岳阳楼,这一福利让我们能在赛后进一步感受岳阳的历史文化魅力,实在是太贴心了。

图片

跑者的江湖

冲过终点后,岳阳楼的飞檐在视线中愈发清晰。拾级而上时,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吟咏忽然有了具象的注解:暮春的洞庭烟波浩渺,与赛道上志愿者收拾物资的背影重叠——千年前的文人情怀,正化作今人的担当:是深夜布置赛道的身影,是晨曦中指引方向的微笑,是每个岳阳人用行动书写的“后乐”篇章。凭栏远眺,湖面上的波光与赛道上的汗水交相辉映,古人的壮阔与今人的澎湃,在此刻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交响。

图片

归程时,洞庭已染上晚霞。掌心的完赛奖牌还带着体温,而记忆里早已装满南湖的风、洞庭的浪、烧烤的烟火与鱼丸的温热。岳阳用一场马拉松告诉我:所谓“第二故乡”的归属感,从来不是地理上的迁徙,而是当你奔跑时,每一口呼吸都能与城市的心跳同频;当你驻足时,每一处风景都在诉说“欢迎回家”的故事。那些被摄影师定格的瞬间、被志愿者温暖的时刻、被岳阳楼点醒的感悟,早已让这座城市不再是“他乡”,而是心之所向的“归处”。忽觉今日的江湖,早不是文人独揽的笔墨。两万名跑者,两万种足音,将古楼、大桥、湿地、渔火,织成一条流动的绸带。

或许马拉松终究是孤独的修行,但岳阳的江湖,偏要教孤独也生出温度。那些温暖的补给、陌生人的鼓励、赛后的贴心服务,都成了光阴里的银针,将这一刻牢牢别在生命的衣襟上。期待下一次岳马,让我带着更从容的脚步,继续丈量这座城市的宽广与温柔——毕竟,江湖在此,热爱在此,所有的奔赴都值得一再启程。当我们以奔跑拥抱一座城,城亦会以它的底蕴与热忱,回赠每个用心感受的灵魂。这或许就是马拉松的魅力:我们跑过的不仅是赛道,更是人与城、心与心的双向奔赴。

图片

来源:岳阳马拉松

编辑:张佳玲

点击查看全文
打开精致君山,参与评论

回首页
返 回
回顶部